重要论述
1936年7月23日
毛泽东同斯诺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、苏联的关系问题。谈话指出:共产国际不是一种行政组织,除起顾问作用之外,它并无任何政治权力。虽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员,但决不能说苏维埃中国是受莫斯科或共产国际统治。中国共产党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政党,在它的胜利中,它必须是全民族的代言人,它决不能代表俄国人说话,也不能替第三国际来统治,它只能为中国群众的利益说话。毛泽东在回答红军何以能够胜利的问题时指出,原因有三:红军是民众的军队,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支持它;依靠共产党正确的战略战术;红军的指挥员都是能干的、聪敏的、忠实和真诚的。在回答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时指出:我现在得再重新说一遍,夺取政权并非我们的目的。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停止内战,产生一个各党各派的全民的民主政府,为民族独立而抗日。在回答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革命的主要任务时指出: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,因此首要工作是调整土地问题——实行土地改革。
1937年7月23日
毛泽东发表《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、办法和前途》一文。文章指出:抗战存在着两种方针、两套办法和两个前途。两种方针,一种是坚决抗战的方针,另一种是妥协退让的方针。两套办法,一套是动员全国人民、全国军队,争取广泛外援的办法,具体地说就是要实现八大纲领,另一套是与此相反、不实现八大纲领的办法。两个前途,一个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、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,一个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全中国、中国人民都做牛马奴隶的前途。文章号召一切爱国的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团结起来,全国的爱国同胞、爱国军队、爱国党派团结起来,坚决地实行第一种方针,采取第一套办法,争取第一个前途。这篇文章收入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二卷。
1947年7月23日
关于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出大别山问题,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、邓小平,陈毅、粟裕、谭震林,华东局电。电报指出:下决心不要后方,以半个月行程,直出大别山,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,肃清民团,发动群众,建立根据地,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。这封电报收入《毛泽东文集》第四卷。
1949年7月23日
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开幕式上讲话。讲话指出: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,工人阶级应当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。在国营企业中,工人阶级应该面向生产,学习经营管理,努力提高政治和科学文化水平。在私营企业中,工会是工人阶级的阶级组织,应该坚定不移地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。工会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重要支柱,是党联系工人群众的纽带,党的工业政策、工业计划与工资政策、劳资关系的政策,都是经过工会而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,并由工人群众实现之。这篇讲话收入《朱德选集》。
1977年7月23日
邓小平在同长沙工学院负责人张文峰、高勇谈话时提出,要大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。指出:要继承人类的知识。自然科学和语言一样没有阶级性,哪一个阶级掌握了,就为哪一个阶级服务。指南针、印刷术、火药,都是中国人发明的,外国人还不是学去用了,并且发展了。中国人很聪明。有些中国人写的东西,我们自己不知道,外国人拿去用了。我们国家六十年代和国际上差距还比较小,七十年代差距就比较大了。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。你们可以花钱把外国技术资料买来,编到教材中去,也可以派留学生去学,还可以请外国技术专家来教。只有学到手了才能发展,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。现在到二十世纪末只有二十三年了,你们要大胆干,绝对不会打你们的棍子。科学技术人员,这些年接不上茬,十年啦。科技人员真正出成果是在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。对技术人员,只要努力钻技术,在技术上有贡献的,就应支持。一九七五年教育战线的整顿搞不动,我就想让军队带头,在军队搞一所国防科技大学,从高中直接招生。现在看来还不够,还应当发展。教育要两条腿走路,要有重点。大学要从工农兵中招生,重点学校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。基础是数、理、化、外语,从小就可以学ABC。要搞电化教学。军队过去主要是靠打仗训练干部,现在不打仗,主要靠学校训练干部。学校要搞科研,教学科研是分不开的。只有把科研搞好,才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。
1980年7月23日
邓小平在听取中共河南省委负责人段君毅等汇报时,就农村工作指出:农村要发展,要注意两点,一是政策要正确。政策威力大,有了正确的农村政策,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。二是科学种田。要抓种子,搞优良品种,要搞好种子公司,繁殖良种。
2013年7月23日
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指出,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。这场伟大革命,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,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。事实证明,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,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,是大势所趋、人心所向,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。他强调,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,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。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,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。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